请输入关键字
  • 历史沿革


    开云kaiyun体育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距北京480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学校创办于195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建校初期,党和国家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选派了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与优良的办学基础。

    学校于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一省一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部区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现设有25个学院,合办开云kaiyun体育人民医院、开云kaiyun体育附属中学、开云kaiyun体育附属小学。



  • 人才培养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自治区一流拔尖学科,生态学、民族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8个学科入选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入选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现有本科专业78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建有本科教学实验室130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232个,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现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点2个,自治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

    全校有各类在校生27234人,其中,本科生16568人、硕士研究生9298人、博士研究生1061人、来华留学生307人。建校以来,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赵刚等一批杰出校友。



  • 师资队伍


    全校现有教职工2371人,其中,专任教师1659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86.1%,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511人。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5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6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现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1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3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4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4人,“英才兴蒙”工程一至四类人才54人。



  •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3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中国民族语言术语应用研究基地1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研究平台11个;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69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2229项,新获批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3439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35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4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4项、重大委托项目5项,获批人文社科类项目176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8项,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学术成果奖提名奖1项;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其他奖项68项;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3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才俊奖4项。



  • 社会服务


    学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社会服务领域从基础研究突破到产业应用落地行成完整链条。聚焦草原家畜种质创新,成功设计国际首款蒙古羊系绵羊繁殖力检测低密度SNP芯片,合作培育的肉羊新品种“杜蒙羊”和“华蒙肉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选育的3个马铃薯新品种通过国家登记,牵头选育的优质牧草新品种“开云2号无芒雀麦”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品种审定,“内苜1号紫花苜蓿”等9个新品种通过内蒙古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集成草地适应性放牧利用技术、退化草地综合改良技术和刈割草场持续利用技术,为产业发展筑牢科研根基。推进现代生物育种工程,完善并产业化应用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和智慧牧云服务技术体系,建立牛、羊和骆驼生态养殖新模式,开展乳肉产业结合的肉牛产业模式研究与试点推广示范,还成功获批农业农村部“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羊性能测定站,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畜牧业优质种源受制于国外种业巨头的“卡脖子”问题。扎实推进内蒙古“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出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方案与对策。成功开发国内首款蒙古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系统、AI蒙古文智能平台等,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文化教育、智慧司法等领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产业维度与领域范围。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咨政服务,入选“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2个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依托蒙古国国情数据库、东北亚语言资源库等平台,为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和学术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 国际合作


    学校与国(境)外的12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现有“稀土无机能源催化化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干细胞与动物遗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孔子学院,与蒙古国科学院设有蒙古语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基地、国家汉办来华留学生新汉语水平网考考点,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年接收来自美国、俄罗斯、蒙古国、日本等23个国家的国际学生500多人。



  •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赛罕校区和玉泉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243.86亩,建筑面积93.74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约18.96亿元。图书馆是教育部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项目B级成员馆、省级中心馆、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CHAIR)16个发起单位之一,“国家级全民阅读推广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内蒙古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馆藏印本文献374.01万册(校本部330.93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55个、电子图书104.59万种、全文电子期刊5.54万种。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40G,出口带宽达到30G,网络信息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内蒙古地区主节点及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呼和浩特试验节点。



  • 建设目标


    新时期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开云时“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重要指示,聚焦服务办好自治区两件大事,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奋力建设好扎根北疆、面向全国、辐射海外、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




    (数据日期截止2025年5月)